>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> 市县政协
群众更受益 协商更有效
兴庆区以“协商之笔”绘就共建共治共享新画卷
2025-09-01 08:46:33   来源:华兴时报

  近年来,兴庆区以党建为引领,通过搭建“家门口”的协商平台、创新“接地气”的议事形式、完善“全流程”的解决机制,让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,真正实现了“小事不出网格、大事不出社区、矛盾不上交”。

  小信箱撬动大民生 分级议事解民忧

  “以前有问题,要跑社区、跑街道,我们老年人腿脚不方便,没法反映问题。自从有了‘悄悄话信箱’,我们不出小区就能表达诉求,社区也会及时反馈,帮我们解决问题。”近日,家住兴庆区富强社区东胜小区居民梁秀珍逢人便夸社区的创新举措。

  东胜小区老年人多、出租户多,以外来人口为主,基础设施老化,多年来一直没有活动室,居民在小区公共绿地种菜……矛盾冲突不断。去年以来,东胜小区打造庭院议事亭,设置“大树下的悄悄话”信箱,居民可以把“悄悄话”投递到信箱中。社区吸纳支部党员、小区有威望的居民、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等成立“布谷鸟”民主协商议事会,及时解决“悄悄话”和“微心愿”,让居民提议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着落。

  前不久,社区网格员在“悄悄话”信箱里收到居民反映租户违规养犬的问题,社区第一时间协调辖区派出所、综合执法队、物业公司及业主,在网格里召开“布谷鸟”协商议事会,采取普法调解、联动整治等多项措施,不仅迅速恢复了楼道整洁,还大力宣传了《文明养犬公约》。“狗半夜不叫了,晚上也能睡个安稳觉。”家住兴庆区中山南街富强社区红运新村的穆虹说。

  在丽景街雅苑社区,居民李强的“安全感”同样来自一场协商。“以前一到下雨天,楼顶就漏水,天花板被泡得掉皮,找了好几次都没彻底解决。”去年雨季前,雅苑社区通过“红色议事亭”会议广泛征求居民意见,最终决定申请为民服务和发展专项资金,对小区13栋楼47个单元的楼顶进行防水改造。为确保工程质量,社区还组建了由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、党员志愿者、居民代表共9人组成的“百姓监督小组”,全程跟踪施工进度、检查材料质量,居民家的漏水问题彻底解决。

  这样的民主协商议事场景在兴庆区随处可见:“罐罐茶议事堂”里,老人们边喝茶边讨论小区里的大事小情;“小院议事会”上,居民围坐一圈商量着如何改善小区环境……兴庆区各街道社区聚焦居民的烦心事、操心事、揪心事,灵活运用“大事大议、小事小议、急事快议”分级议事法,形成了居民诉求“收集—协商—解决—反馈”的闭环处置流程,确保群众“话有处说、事有处办、难有处解”。

  多元力量聚合力 温情调解化心结

  在兴庆区前进街银华社区,“有矛盾,找‘孙阿姨’”早已成为居民的共识。今年71岁的孙晓琴,退休前是单位的工会干部,擅长做群众工作。退休后,她主动报名参与社区矛盾调解,在兴庆区司法局指导和银华社区党支部支持下,社区设立了“孙阿姨扯磨室”,联合辖区民警、法律明白人、退休教师等,组成了一支“懂法律、有耐心、接地气”的调解队伍。

  今年年初,百航馨商务酒店装修后试营业,负责人卢某找到物业公司,希望协调几个停车位供酒店客人免费使用,却遭到拒绝。物业公司表示,该区域车位属于社会公共停车场,若单独划给酒店,可能引发居民不满。双方多次沟通无果,卢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找到了“孙阿姨扯磨室”。

  了解情况后,孙晓琴第一时间联系社区,搭建起由街道物业办、物业公司、社区法律顾问、酒店代表、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的协商平台。会上,法律顾问解读了民法典中关于公共区域使用的规定,居民代表提出“确保居民停车权益”的诉求,物业公司则表达了“避免引发新矛盾”的顾虑。经过多轮协商,最终达成共识:物业公司在工作日非高峰时段,划出4至5个停车位供酒店客人免费使用,酒店则承诺引导客人规范停车,避免占用居民车位。

  两年来,“孙阿姨扯磨室”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87起,其中疑难纠纷65起,调解成功率达98%。通过优化“受理—调查—调解—回访”流程,将平均调解周期缩短至3天,真正实现了“让当事人少跑腿、少费时”。

  在兴庆区,像孙晓琴这样的“社区能人”还有很多:丽景街街道景太社区的退休律师周爱文,成立“和为贵”调解室,免费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,用专业法律知识化解了多起物业纠纷、遗产继承矛盾;富宁街街道中寺社区常青小区党支部书记何晓琴,被居民亲切称为“和事佬”,去年10号楼住户因漏水引发邻里纠纷,她主动牵头,联合社区工作者、民警、热心居民多次登门协商,不仅解决了漏水问题,还修复了邻里关系。

  近年来,兴庆区各基层党组织深入挖掘“社区能人”资源,通过“党员带头、群众推荐、自愿报名”的方式,筛选出懂法律、善协调、热心公益的直管党员、退休五老、行业能手等近6000名,担任兼职网格员或网格党支部成员。在此基础上,涌现出“晓琴茶室”“陈书记会客厅”“老李说理”等一批特色协商平台,形成了“能人牵头、群众参与、多元共治”的调解格局,让“身边人解决身边事”成为基层治理的常态。

  “四方协商”破难题商圈治理开新局

  “以前商圈里有商户占用消防通道,投诉了好几次都没解决;现在通过‘小巷议事会’,社区、商户、居民、相关部门代表坐在一起商量,问题很快就解决了。”在兴庆区新华街街道鼓楼社区,商户王女士对商圈的治理变化深有感触。

  鼓楼社区是典型的商圈社区,辖区内有商场、餐馆、小店等各类经营主体200余家,流动人口多、群众需求杂、治理难题多,这些问题涉及多个部门,单靠社区或某一个部门,很难彻底解决。

  为破解商圈治理“单打独斗”的困境,鼓楼社区党委牵头,创新建立“四方协商”议事法,即以社区党委为领导,联动辖区企业(商场)、商户、居民代表,联合市场监管、综合执法、派出所等职能部门,形成“党委统筹、企业支持、商户参与、居民监督、部门联动”的共治模式。依托“城市会客厅”服务阵地,打造“小巷议事会”协商空间,定期召开议事会,聚焦商圈治理中的“痛点”“难点”,共同商量解决方案。

  今年3月,有居民反映,辖区某餐馆后厨排气扇噪声大,影响周边居民休息。社区党委立即启动“四方协商”机制,召集餐馆负责人、居民代表、市场监管部门、环保部门召开协商会。会上,居民代表提出“降低噪音、避免夜间扰民”的诉求,餐馆负责人表示“愿意整改,但不清楚具体整改措施”,环保部门则现场解读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,并给出“安装隔音设施、调整排气扇运行时间”的建议。最终,餐馆承诺1周内完成整改,由社区和居民代表负责后续监督。整改完成后,居民再也没听到过噪声,餐馆的生意也没受到影响。

  除了化解矛盾,“四方协商”还成为解决商户经营难题的“助推器”。今年以来,鼓楼社区通过“小巷议事会”,累计收集商户反映的“营业执照办理难”“客流量减少”“停车不便”等问题20余件,通过联动市场监管部门上门办理营业执照、联合商场开展“商圈促销活动”、协调物业公司增加临时停车位等方式,办结率达96%。

  鼓楼社区的实践,是兴庆区商圈治理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兴庆区在新华街、解放西街等商圈集中区域,全面推广“四方协商”机制。如今,在兴庆区的商圈里,“商户主动参与治理、居民积极监督、部门联动服务”的氛围日益浓厚,一条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商圈治理新路正越走越宽。 (记者 邓 蕾)


【责任编辑】:包瑞